close

念了建築後,開心的是總有機會出去走走,假「看建築」之名可以順便好好透氣一下。(也是可以跟爸媽拗出國的好理由)但對建築接觸越久,越覺得旅行似乎變得十分具有目的性,好像去到哪裡建築都像你身後的影子(其實是鬼)形影不離。

 

好像出了遠門,好不容易到達某個地方,就一定要看建築。

 

這真的讓人很失望,因為旅行這件事情已經不再單純。當你不再跟背包客一樣,純粹的享受這段旅程,享受那種脫離塵囂的意圖,享受生命中不同的風景,我們其實跟觀光客差不多。最該死的是,總不喜歡有人念了建築就一定要掛在嘴邊,滔滔不絕的以為職業病是個好現象,開口閉口都是「設計」,漸漸變得不能接受五彩繽紛的顏色,喜歡自栩為「建築人」。我相信建築是一種信仰,但不是宗教,不需要去透過標籤去區分你和眾人的不同。儘管是設計或藝術的領域也好,建築並沒有比較高尚。再加上,近幾年觀察建築的趨勢,建築已經不再需要更鑽研或更精準討論空間性(對我來說,那其實有種文人強說愁的感覺),而在於建築即將需要更多專業的跨領域,去呈現建築更多的想像與可能性。所以我喜歡保持著自己「對建築仍然一無所知」的態度去看待自己所走的這條路,把自己當作是外行人也好,回歸到還沒踏入建築之前的心情,甚至透過身旁親友的眼睛來看待建築。當我們變得了解建築,越侷限自己眼中的東西,越看不到自己。某些時候觀察很多在建築這行的人,似乎興趣都是「旅行」(為了看建築)、「音樂」(因為畫圖太無聊一定會來點音樂)、「美食」(這好像是台灣人的全民運動),幾乎很少人的興趣是登山、衝浪、浮潛之類(或其他更詭異)的活動。而難道我們的生活,就一定要充滿著建築,才能了解建築?於我而言,建築的路是一種媒介,透過建築所以我們尋找自我,儘管是妹島也好,札哈也罷,他們找到了真正的那個「我」,所以作品終究會與他們結合。而真正的「我」是誰?我們都還在茫茫中尋覓。上星期看了鈕扣計畫十分有感觸,螢幕上投影的第一句話問:「如果我不在跳舞的這條路上,那麼我會在哪裡?」,我曾經在舞蹈的路上,現在我在建築的路上,而若我不在建築的這條路上呢?依然還在思索著其他方向。而建築到底是什麼?建築就只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,就算你不想看到它,你依然每天都會接觸到它,而且「每個人都一樣」,並不會因為你對建築多一分或少一分的了解而有所不同,建築始終是人類的本能。所以,我從來不喜歡什麼「建築人」,因為我只是個學過建築的「普通人」。生活應該有著更多不同的面向、不同的階段,回歸到生活的本質,學著讓自己保持一張白紙,不該特意把自己定位在某個範圍,強迫自己一定要把東西吸收得很乾淨,因為生活中還有很多值得我們用心的事情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0..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